Menu

Menu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图1 模糊PID控制器结构

 

开展音圈自适应变形镜技术的研究是地基大型望远镜发展的重要趋势。音圈自适应变形镜含大量促动器,存在结构耦合以及促动器内部线圈温升较大的问题,传统PID控制的控制参数无法实时自整定以适应系统变化,本文提出使用模糊PID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并通过查表的方式代替模糊控制的实时计算,得到资源占用更少,更适合自适应变形镜控制的模糊PID控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系统阶跃响应测试中,相比于PID控制,模糊PID控制的动态性能有着较大优势,在抗扰实验中,相较于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最大偏差量更低,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查表式模糊PID控制器的性能明显优于PID控制器,对提高音圈电机促动器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抗扰性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02
创新亮点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图2 模糊PID控制器与常规PID控制器的系统阶跃响应仿真结果对比,左侧为拟合度较高的传递函数的阶跃响应,右侧为拟合度较低的传递函数的阶跃响应

 

本文首先建立了音圈电机促动器系统的数学模型,对音圈电机促动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然后验证模糊PID算法的有效性及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最后搭建了音圈电机促动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在控制过程中使用查表法代替模糊控制器计算,进行实验测试,并对比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

本文提出的查表式模糊PID控制器是为了解决自适应变形镜用音圈电机促动器PID控制参数调整耗时较多,且参数一经确定就不能改变的问题。文中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到音圈电机促动器的控制中,利用模糊控制器对PID控制参数进行实时自整定。考虑到大口径望远镜用音圈自适应变形镜所用音圈电机促动器数目较多,控制器硬件会面临计算资源紧张的情况,提出在实际控制中使用查表法代替模糊控制器计算以节省计算资源的控制策略,并在实验中进行了应用。

在仿真环境下进行阶跃测试,利用不同的传递函数进行多次测试,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以图2的左图为例,与PID控制系统相比,模糊PID控制器的上升时间缩短了4.53%,超调量下降了25.34%,调节时间减少了25.77%。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图3 模糊PID控制器与常规PID控制器的系统阶跃响应实验结果对比

 

实际阶跃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与PID控制系统相比,模糊PID控制的上升时间缩短了20.25%,超调量下降了78.24%,调节时间减少了67.59%。

在抗扰实验中,相较于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最大偏差量降低了46.09%,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图4 位置波动曲线

此外,通过实验探究了量化因子KeKec和比例因子KupKuiKud对模糊PID控制器性能的影响,比例因子以Kup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Ke对减少系统上升时间的作用明显,Ke越大,上升时间越短;Kec对降低系统超调量的作用明显,Kec越大,系统超调量越小;Kup越大,对PID控制的修正效果越强,可有效降低系统超调量。

 

音圈自适应变形镜中促动器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图5 KeKecKup对模糊PID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查表式模糊PID控制算法为自适应变形镜用音圈电机促动器系统在动态性能以及抗扰能力方面的改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减小因促动器系统特性参数改变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03
团队信息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近地层自适应光学团队,围绕GLAO系统的各项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长期从事大口径自适应变形镜研究,特别对音圈自适应变形镜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项目资助,自主研制有150 mm,350 mm口径的大口径自适应可变形镜样机,实现室内300 Hz闭环校正。

 

04
论文信息
相关成果以“Fuzzy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control of a voice coil actuator system for adaptive deformable mirrors”为题发表在Astronom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s。

 

引用格式:

Cui, Z. Q., Zuo, H., Qiao, W. K., et al. 2024. Fuzzy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control of a voice coil actuator system for adaptive deformable mirrors.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s, 1(3):179-186.

DOI: https://doi.org/10.61977/ati20240025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