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新型集成微波光子滤波器助力下一代无线通信

Photonics Research 2023年第5期Press Release:
新型集成微波光子滤波器助力下一代无线通信
Highly reconfigurable silicon integrated microwave photonic filter towards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J]. Photonics Research, 2023, 11(5): 682

 

推荐阅读:

 

微波光子学是一项结合光学和微波射频技术的学科。这种特殊的结合赋予微波光子学技术在处理和传递信号上独特的优势。在微波光子学系统和技术中,微波滤波器是一个核心器件,尤其是在处理宽带光谱中分离信道和过滤有用信息中扮演决定性功能。对于滤波器来说,除了带宽、光谱分辨能力和抑制比等指标,可重构性(reconfigurability)也非常重要,这也决定了滤波器本身的通用性和实用性。针对微波光子学的滤波器技术,尽管目前有很多可重构的方案被提出和实现,人们仍然在寻找和发展系统更简单、性能更优越的可重构滤波器。近期,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利用硅基集成光子学技术实现了一种新型滤波器。此滤波器利用可控的光学微腔,在保证系统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获得很高的可重构性,对下一代无线通信提供了更高效、更灵活、更轻便的频率和信号处理能力。

——刘骏秋研究员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Photonics Research 青编委

随着信息时代对大数据量的需求愈发强烈,数据传输速率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无线信道密度的提升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因此,以6G无线通信为代表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对硬件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将通信频段扩展至毫米波甚至太赫兹波段以增加频谱资源,同时还需要功能强大的射频前端来抑制其他信道产生的复杂且多变的突发干扰。

 

微波光子滤波器因其宽频率范围可调和多功能滤波特性,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新兴的光子集成技术还能有效克服尺寸、可靠性和成本方面的障碍。因此,作为射频前端的关键组成部分,集成微波光子滤波器芯片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为通向下一代无线通信领域最具潜力的技术路径之一。

然而,以往的研究需要依赖复杂度极高的可编程光子器件网络来实现多功能可重构滤波。同时,链路仍需使用如移相器、电桥等分立射频器件来支持多功能重构。这对于需要大规模部署的工业场景而言,成本、能耗以及延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也不符合6G发展理念中更轻量级、更简洁而非更复杂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新型微波滤波器芯片。这款滤波器芯片采用硅光集成技术,在确保系统具有极高可重构性的同时,降低了控制的复杂度,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提供了更广泛的频率操作范围和多种滤波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2023年第5期。Press Release在OPG上以Photonic filter separates signals from noise to support future 6G wireless communication为题发布。

整个硅基芯片的架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相位调制器作为射频信号的输入,将电信号调制到光域;双环可以作为一个开关来整形调制格式,调控相位调制信号的下边带,实现带通和带阻功能切换;可调微环是处理信号的核心单元,耦合区由非对称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组成,可实现微环Q值的变化,同时结合双环,可以进一步实现通带可调和阻带抑制可调的功能;光电探测器作为射频信号的输出端,从光信号中恢复出射频信号(图 1所示)。

新型集成微波光子滤波器助力下一代无线通信
图1 (i) 微波光子滤波器芯片应用于无线通信场景的概念图;(ii)滤波器架构与工作原理;(iii) 模拟无线场景实验

 

实验测试证明,该滤波器工作性能卓越,调谐范围高达30 GHz,3 dB通带带宽可在 ~ 200 MHz至 ~ 2 GHz之间调整,最大阻带抑制比可达61 dB。团队进一步演示了该集成芯片在不同无线高速通信场景中的应用。在镜像干扰抑制实验中,接收信号的误差向量幅度(EVM)由原来的64.43%降至24.48%,证明了该硅基芯片的滤波性能。

王兴军教授表示:“相比于我们在2021年于Photonics Research (PRJ.427393)上发表的工作,这项研究不仅性能更优越,而且设计时遵循未来6G通信发展的理念,整体架构更轻量化,仅需少量控制端口便可实现更多滤波功能,并减轻了对传统射频器件的依赖。”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微波光子芯片的线性度和降低噪声系数。同时,团队计划利用光电融合技术将微波光子芯片与高速电芯片实现共封装,以提升整体性能。值得关注的是,王兴军教授团队在光电融合领域具有多年深厚积累。近期,他们基于光电融合技术协同设计了一款高密度光电发射机芯片,相关工作发表在2023年的Photonics Research (PRJ.469556),未来有望将此方案应用于微波光子芯片中。
作者简介

 

陶子涵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集成微波光子学及其应用、新型光电器件设计

陶子涵,2020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0年至今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微波光子学及新型集成光电器件设计,目前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及会议论文4篇。

陶源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硅基集成微波光子学

陶源盛,2017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202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集成微波光子学,目前已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等期刊,以及1次ACP会议Post Deadline Paper论文,3次CLEO会议口头报告。曾获得2021年全国微波光子学学术新星、2022年厉鼎毅纪念奖学金提名。
 舒浩文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集成光电子信息系统

舒浩文,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202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集成光电子信息系统,包括器件性能优化与系统架构设计,应用方向为数据中心通信、微波/毫米波光子信号处理、高性能传感与计算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论文和Optica/IEEE系列会议论文近20篇,相关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创新奖等。曾获第七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论文奖(2020),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0),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2022)。
王兴军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子集成芯片与信息系统

王兴军,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2次)。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OFC、CLEO等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OFC、CLEO、OECC、ACP等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代表性成果入选2013、2016、2021 ACP PDP论文、2022 OFC PDP论文、2022中国十大科技创新奖、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2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2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提名奖等奖项。部分成果获得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主编撰写专著2本:《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光波导放大器与激光器》和《硅基集成微波光子技术》。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等荣誉。培养学会、学校优博/优硕6人次。

科学编辑 | 北京大学 陶子涵

编辑 | 木拉提·满苏尔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