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刚刚过去的2022年,获得与失去,成为了无法避开的“主旋律”;我们不期而遇了很多人,也学着和一些重要的人挥手告别。

在这一年里,光学领域痛失数位专家学者,他们曾经是探索光之奥妙的领路人。这些专家学者的离开,或许只是换了种方式照亮世界,同时也提醒着后辈要继续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董大年

光学工程领域专家

2022年2月21日去世,享年94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董大年,1928年3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教,1963年奉调到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担任研究室主任、参加HWQ研制中光学测试技术研究工作,1978年调回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继续从事教研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主任、全国仪器仪表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学仪器专业教材编审组组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曾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

梁骏吾

半导体材料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6月23日去世,享年89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梁骏吾,1933年9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专业,1956年至1960年就读于前苏联科学院莫斯科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并获得副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60多年,是我国早期半导体硅材料的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解决了高纯区熔硅的关键技术。制备出室温激光器用GaAs液相外延材料;首创了掺氮中子嬗变硅单晶解决了硅片的完整性和均匀性的问题;研究MOCVD生长超晶格量子阱材料在晶体完整性、电学性能和超晶格结构控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新产品二等奖各1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科院重大成果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

徐叙瑢

发光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7月12日去世,享年100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徐叙瑢,1922年4月出生于山东临沂,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5年于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复合发光的动力学,过热电子的实验论证、能量传递、瞬态光谱及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场致发光、发光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等研究。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作为主要创建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和“铁道部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部级开放实验室”;组建了我国发光学会,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

黄德修

光通信领域专家

2022年11月8日去世,享年85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黄德修,1937年10月出生于湖南宁乡, 196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材料和元件专业。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现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主任、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第一届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等;曾获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首倡“武汉·中国光谷”,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陈晃明

光学工程领域专家

2022年12月3日去世,享年92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陈晃明,1931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阴。195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专业。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教授,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全国高校光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重大技术改进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赵梓森

光通信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15日去世,享年91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赵梓森,1932年2月出生于上海卢湾。1949年至1953年先后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电信系通信专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曾担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及高级技术顾问,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国家光纤通信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等。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

倪国强

光电成像领域专家

2022年12月15日去世,享年76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倪国强,1946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进入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学习, 1994年10月评为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光电技术专委会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高速光电图像处理、自由空间光通信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

赵伊君

激光技术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21日去世,享年92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赵伊君,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研究。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

陈国夫

超快光学技术领域专家

2022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82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陈国夫,1940年出生于广东。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更名为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并担任首任主任。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变像管扫描相机。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进修期间,他研制成功的锁模染料激光器产生了19飞秒的光脉冲,居国际领先水平。

李天初

光纤传感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28日去世,享年77岁

为了更好的纪念:2022这些光学领域专家与我们告别

李天初,1945年11月出生于贵州贵阳,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81年和1991年分别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2018年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时间频率、光干涉和光纤光电子计量研究。20世纪80、90年提出和研究准相干光干涉光纤传感,干涉逼近测量液体折射率等新原理新技术;1997年以来主持研制系列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复现秒定义;2014年NIM5喷泉钟通过国际评审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2015年起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地面时间提供计量溯源,指导潮汐重力频率偏移的研究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次。
编辑 | 徐睿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