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关联的振幅和相位超表面全息
Photonics Research 2022年第3期封面文章:
超表面能够自由调控波前,为集成和变革传统光学器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纳米操作平台。近年来,超表面得到快速的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小型化光学器件,包括波前整形、非对称传输、全息显示、光学加密、非线性光学、光学隐形等。特别是近几年在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助力下,超表面全息技术可以克服实现大视场、独立可选择衍射产生和增强信息容量的挑战,并能够实现更多功能性的应用。
在传统的超表面全息术中,纯相位全息研究占据了主流应用。通常,振幅分布在纯相位超全息算法的设计中都是均匀的。因此,纯相位超表面全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调制自由度——振幅。利用振幅调控同样可以通过优化的纳米天线阵列生成全息分布并重建所需要的目标图像,称为振幅全息术。振幅全息一般可以通过二值或离散多阶振幅来调控波前。
作为典型的二值调控振幅,光子筛可以通过优化尺寸和空间分布来有效地实现光束整形、涡旋光束等。然而,由于光子筛通常由圆形孔阵列组成,因此失去了偏振敏感特性。然而,我们将混合的介质振幅滤波器和各向异性纳米天线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打破纯振幅或纯相位调制的限制,在单一超表面内实现协同振幅-相位调制。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黄玲玲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两个二值振幅全息图和一幅纯相位全息定量关联算法,首次将振幅和相位全息融合集成到同一片超表面,而不是通过简单的空间复用。实验结果呈现出很好的图像质量和信噪比。研究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2022年第3期。
为了充分利用超表面的空间带宽积,该团队计算并得到了两个二进制振幅全息图之间的严格定量数学关系,对于相位全息图满足。实际上,三个全息图同步被计算关联,并符合。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息图定量关联算法,通过优化“静态”和“动态”纳米天线作为光谱滤波器以及相位调制器来构建全介质超表面以匹配三重关联的全息分布。这些可切换“动态”像素被排布在三幅全息图共用的重叠区域上。
对于“静态”像素,两种各向同性的方形纳米天线被作为两个工作波长下的振幅遮挡和透光像素,即“0”和“1”。而另一种各向异性矩形纳米天线则根据波长选择性被作为光学振幅可调开关按钮(即“动态”像素)。同时,这些各向异性天线可以作为相位贡献者在交叉极化信道中重建相位全息图。因此,通过控制入射波长和输出偏振组合来重建定量关联的三重全息图。
不同于传统的金属光子筛结构,该团队提供了利用全介质超表面实现透光、滤光和相位调控。具体在超表面编码实现方法中,利用波长和偏振通道选择性,设置了两种“静态”纳米天线,用于在同旋但不同工作波长(λ1,λ2)通道,且同时符合两幅独立振幅全息图的像素点组合(0, 0)和(1, 1)。
此外,他们还设置了“动态”像素 (0, 1),即在 λ2处透明但在λ1处不透明,用于实现两幅振幅全息图的差集。有意思的是,该“动态”像素在反旋偏振通道中,由于具有各向异性构型,能够实现基于贝里相位原理的纯相位全息调制。
在实验中,该团队在同旋通道和可见光、近红外波长(LCP-LCP,λ1=510 nm,λ2=720 nm)分别重建出两个不同的振幅全息图像(蜜蜂和蝴蝶),并且在交叉偏振通道(LCP-RCP,λ2=720 nm)中重建具有盛开的牡丹的相位全息图,从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另一个样品(天鹅、蜂鸟和祥云)也同样表现出很好的全息重建质量(图1)。
图1、三重关联超表面全息实验结果。(a)样品的俯视和45度斜视电镜图(SEM);(b-c)样品1和样品2在不同偏振和波长下的实验全息重建结果
编辑 | 方紫璇
文章作者简介
周宏强
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超表面、深度学习、全息、计算成像等
周宏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超表面、全息和深度学习、计算成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轨道角动量和偏振调控、相变主动可调和幅相混合调制的超表面、超透镜成像、深度学习逆向设计、计算成像和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共发表SCI论文6篇,他引59次,累计影响因子达47.544。
黄玲玲
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超表面、深度学习、全息、计算成像等
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等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微纳光学器件物理机制和功能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SCI引用达4400余次。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余项。
王涌天
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光学系统设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
王涌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担任Optica, SPIE和IET等国际知名学会Fellow。长期在应用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成像和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等方面。主持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GF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等。
文
章
推
荐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