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姜会林院士:追光的路上,总有人正年轻

四大光机所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学体系根基。他们像母亲河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光学人才。在四大光机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基了我国光学事业的如今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分享了几位西光所、长光所的大咖人物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被称为“我国光学行业第三代的出色代表”,先后师从薛鸣球院士王大珩院士,是王大珩院士带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他长期从事光学技术与光学仪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995”高新工程专项、“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创立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和“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撰写的有关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其成果被广泛应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姜会林。

姜会林院士:追光的路上,总有人正年轻

求学· 千锤万凿出深山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精神的实质是实事求是,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骄傲,必须严谨执着。做什么事情认准了一定要做,坚决做到底,不成功不罢休。

1969年,姜会林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精密仪器专业。1978年,33岁的姜会林在留校任教9年后考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跟随中国工程院薛鸣球院士攻读硕士学位。

当时的薛鸣球院士正在搞一个卫星的项目,负责载荷的光学系统,他让姜会林一起参加,并给姜会林留了一个题目——设计一个很长的折射系统,但是要求相差非常好。

在查阅资料后,姜会林发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有学术体系无法解决。但他并未因此放弃研究,而是从光学原理开始推导,自行设计了一套系统,编写了程序,完美解决了“长焦距光学系统设计问题”,并于1982年以此为题发表文章,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毕业。后来,在国际光学大会上,“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称这一成果为中国光学设计四项主要进展之一。

姜会林院士:追光的路上,总有人正年轻
王大珩为姜会林颁发学位证书

以一己之力,攻克世界难题,姜会林的努力和出色被王大珩院士看在眼里,几年后,王大珩院士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姜会林通过考试,顺利入选。

攻读博士期间,王大珩提出将“光学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问题作为姜会林当时的研究方向。在当时的专家学者看来,这个观点与当时的技术相悖,更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咨询了好多大专家的意见,又得懂技术又得懂经济,这题目研究生简直没法做。但是老师说,正因为难,我才让你去做,你一定要认真把它做好。”

因为王大珩院士的这句话,姜会林跑遍了全国二十几个光学工厂,十几个光学研究所,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在王大珩院士的指导下,姜会林提出了“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姜会林院士:追光的路上,总有人正年轻

王大珩指导姜会林博士论文

攻坚· 雄关漫道真如铁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总在想,我们的研究要多为国家的需要而努力。

从薛鸣球、王大珩两位导师那里,姜会林不仅学到了顶尖的光学知识,也继承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

20世纪90年代,我国急需解决动对动打得准的难题。姜会林带领团队研制成功”XX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和”激光XX测试系统”,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技术还参加了2014年”和平使命”五国联合反恐军演和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近些年来,空间激光通信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姜会林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其中飞机间高速率(2.5Gbps)激光通信距离高于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又创立了“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和多维度探测目标新机理,已用于陆海空天项目中,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他还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二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并突破了“三维医用内窥镜”关键技术,研制出整机在医院使用,促进了微创伤手术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研制成医用三维内窥镜的国家之一……

这些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的背后,是姜会林一以贯之的科研追求。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到新疆做试验,整个团队经常一干一个通宵。在寒风凛冽的戈壁滩上,大家一起,一盆饭、一盆菜,映着月光迎着北风,边吃边盯着测试结果。在西藏3380米海拔的高原做试验,大家忍受着严重缺氧带来的种种困难,一起齐心协力坚守着试验现场。

如今,年近八旬的姜会林仍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他的兜里常年装着几张纸,记录着每个月的工作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最近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前沿。

“搞科研哪有不吃苦头的,我们想把中国光电事业做大做强,心里有这个坚定的信念,就不惧挑战不怕艰苦。”姜会林说。

育人· 直挂云帆济沧海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搞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实现。

在光学专家的身份之外,姜会林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教育部评定的“全国优秀教师”。在长春理工大学这所专门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府,他倾注50余年心血,将毕生所学传授给青年学子,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优秀人才。

2002年,姜会林开始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成功申报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博士学位点、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在他悉心培养出的112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中,有的成长为将军、省部级领导,有的成为知名学者,还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姜会林带领的团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4年,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后,姜会林将2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入“王大珩奖学基金”,勉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家境清贫的科研队员、遇到困难的青年教师,他总会给予多种帮助,鼓励他们安心工作。此外,他还协助王大珩院士申请并将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落户长春,又直接参与光学馆布展工作。光学馆开馆后,他又积极宣传推介,让该馆成为大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的姜会林院士已经近80高龄,但他仍然质朴而执着地奔波在科研与创新的第一线。

“王大珩院士比我大30岁,他在去世的前两年,94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工作,我有什么理由不工作?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工作到老,学习到老。”姜会林说。

参考文献

1、追光之路永韶华
https://new.qq.com/rain/a/20230504A00JHF00
2、76岁姜会林院士:以前沿科技报国,以全心奉献育人
https://new.qq.com/rain/a/20210406A0945U00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