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Photonics Research2022年第2期Spotlight on Optics: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Xiaohan Wang,Kunpeng Jia, Mengwen Chen, et al. 2 μm opticalfrequency comb generation via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 from a lithiumniobate optical superlattice box resonator[J]. Photonics Research, 2022, 10(2):02000509

基于光学微腔的光学频率梳可以作为集成化的高精度频率基准,可用于光谱学、天文学、微波光子学和光通信等实际应用中。微腔光频梳的研究大多是利用材料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在泵浦光波长附近产生级联四波混频,且主要集中在常规通信波段。而在其他重要波段,如中红外波段,由于缺乏相应的高性能激光作为泵浦光,很难采用这样的方法产生光频梳。

光参量振荡器 (OPO) 可以通过材料的二阶非线性实现激光频率下转换,下转换参量光与泵浦光之间可超出一个倍频程,因此被广泛用于扩展激光波长,如中红外激光的产生。除了传统的单频 OPO,包含多个频率分量的光频梳也可以在OPO中产生。

在此之前,已有研究展示了基于体块晶体OPO和单片谐振器OPO的光学频率梳,然而在迷你型OPO中,尚无法实现中红外波段的光频梳产生,而利用这种紧凑系统产生高功率光学频率梳对于遥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南京大学的谢臻达教授、祝世宁院士课题组汪小涵博士、贾琨鹏博士后展示了基于参量下转换的2 μm波段微腔光频梳的产生,该结果已进入中红外波段的边界。相关结果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 2022年第2期上。

该团队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采用盒形微腔的设计理念,发展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铌酸锂光学超晶格盒形微腔(图1)。产生的光频梳光谱和时域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高度吻合,证明了高稳定度光频梳的产生。生成的 2 μm 光频梳可用于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传感及矿业勘探等潜在应用。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图1 铌酸锂光学超晶格盒形微腔示意图及其表征

该工作提出的铌酸锂光学超晶格盒形微腔是将铌酸锂介电超晶格材料通过精密抛光的方法制备而成,其品质因子接近材料吸收极限,在2096 nm达到了4.0 × 107。采用1048 nm的近红外连续光作为泵浦,在2 μm波段简并点附近产生了光频梳,其光谱范围超过40 nm。

得益于盒形微腔的大模场面积,该微腔光频梳的功率性能相较于其他微腔平台有了很大提升,最高功率可达340 mW,转换效率12.4%。稳定性和噪声方面,探测到了周期复现的时域波形,1.426 GHz的窄线宽(20 Hz)拍频信号表明该光频梳具有很高的相干性(图2)。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图2 2 μm光频梳的表征测试

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提升加工工艺,增大散热面积,改善温度控制稳定性等手段,进一步降低热噪声对于光频梳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在盒形微腔中设计更加复杂的结构(如:啁啾极化等),用于跨倍频程光频梳产生,并且还能利用啁啾结构进行色散调控,进而产生孤子光频梳,进一步提高光频梳的相干性。

“新型的盒形微腔设计是实现参量下转换微腔光频梳产生的关键,”谢臻达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展示了全新的光梳产生动力学过程,而且还将光频梳拓展至比泵浦光波长更长的波段,这极大地摆脱了对泵浦激光器的要求,并简化了中红外光频梳产生的装置,这对于高分辨率光谱学、传感和测距等应用非常重要。”

该团队设计的铌酸锂盒形微腔为微腔光频梳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设计思想可以用于其他材料平台上(如:铌酸锂薄膜波导体系等),有望实现更低的阈值和更高的集成度。同时,他们还展示了盒形微腔在近红外泵浦产生中红外光频梳方面的优势,并为这些新的二阶非线性微腔光频梳平台的进一步研究打开了大门,它们具有独特的动力学过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编辑 | 南京大学 贾琨鹏

编辑 | 方紫璇

文章作者简介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贾琨鹏

南京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光学

贾琨鹏,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在南京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至201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联合培养;2021年进入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发了多种新型微腔几何结构,并对其非线性光学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低噪声光学频率梳、中红外波段微腔光频梳和可调谐激光产生、窄线宽微腔激光器等,曾提出基于光纤微腔的“两步泵浦”新机制,实现首个基于微腔的“光子飞轮”光频梳。获江苏省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资助。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篇。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谢臻达

南京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光学微结构材料、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

谢臻达,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工作;2016年加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包括:光量子芯片、微腔光学频率梳、中红外微腔激光器等,曾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的纠缠光子分发和光学中继的纠缠光子分发实验,用于移动量子网络构建。至今已在包括National Science Review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在内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基于铌酸锂盒形微腔的2 μm光学频率梳

祝世宁

南京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与光学

祝世宁,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高科技“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以及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研究,在微结构材料设计、制备、表征、新效应探索和器件研制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曾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等。与合作者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二次获中国基础研究年度十大新闻,二次被评为中国高校年度科技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因对“微结构科学的贡献”获江苏省首届基础研究重要贡献奖。

1、Guoping Lin, Tang Sun. Mode crossing induced soliton frequency comb generation in high-Q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crystalline optical microresonators[J]. Photonics Research, 2022, 10(3): 03000731

2、Pan Wang, Jiangyong He, Xiaosheng Xiao, Zhi Wang, Yange Liu. Sub-terahertz-repetition-rate frequency comb generated by filter-induced instabilities in passive driven fiber resonators[J]. Photonics Research, 2022, 10(2): 02000465

3、Xinxin Jin, Wenli Bao, Han Zhang, Zheng Zheng, Meng Zhang. Four-wave mixing in graphdiyne-microfiber based on synchronized dual-wavelength pulses[J]. Photonics Research, 2022, 10(2): 02000503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