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杭州光机所:做“最懂科学家”的科创孵化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钱沛杉
◇杭光所倡导以“懂技术、有远见”的科学家作为前期主导者,将硬科技前沿技术以“长板够长、痛点够痛、成长性高”孵化原则进行创业转化
◇杭光所在“数据(科技成果)”背后建“算法(科创生态)”,以技术专业性与天使资本投入打动科技创业团队,再以个性化投后管理,帮助科学家转思路、理市场、搭体系、把节奏,陪伴企业迈过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杭光所以不同主体的人性特征和价值增长规律“做桥梁”,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耦合,缩短成果转化与营收之间的距离

杭州光机所:做“最懂科学家”的科创孵化器

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楼(2024 年 7 月摄) 受访者供图
夏日的富春江畔,舟楫云集,风光旖旎。乘高铁从杭州出发,不到半小时,便可抵达富春江畔的江南小城富阳。出高铁站步行十来分钟,一座高大砖红色建筑映入眼帘。
眼前的这座建筑及其所在的科创园区是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光所”)所在地。杭光所是一家聚焦光电子领域的“硬科技”孵化器,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以下简称“上光所”)与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建。
成立不足五年,杭光所已累计孵化项目60余个,注册企业50余家,引入外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超150亿元。
当经济发展愈发倚重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跳出发文章、写专利、当教授的科研发展之路,走到“台前”投身硬科技创业的浪潮中。但从科学家转身为创业者,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如何解决好这一难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前沿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落地转化。
自成立以来,杭光所聚焦光电产业技术孵化和创业服务,从硬科技创业的主体特征和价值增长原则出发,以“最懂科学家”的姿态,构建起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算法(科创生态)+数据(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科创孵化模式,“让科学家创业不再那么难”。
杭州光机所:做“最懂科学家”的科创孵化器

选“人剑合一”的成果

一边是求贤若渴的企业希望获得科技赋能,一边是手握大量创新成果的科学家群体希望实现成果转化,本应是一场两全其美的“双向奔赴”,却因为种种原因很难成功牵手。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较低,科技成果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关键在选对“人”与“技”。
杭光所倡导以“懂技术、有远见”的科学家作为前期主导者,将硬科技前沿技术以“长板够长、痛点够痛、成长性高”孵化原则进行创业转化。
创业前,凯瑟斯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屈求智长期从事冷原子钟研究工作。他发现,硬科技领域,产品性能由大量技术细节决定,技术难度大,一些企业看不懂技术,很难直接承接、转化技术成果。
不仅是因为硬科技转化门槛高,技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诚信体系不健全也让以企业为主导的硬科技“转化之路”难通车。
记者发现,在传统的“专利转让”等知识产权转移模式下,技术买卖双方各有难言之隐——科学家担心企业“得到技术后快速复制”自己拿不回合理收益;企业读不懂前沿技术,担心“买了不成熟的技术浪费钱”。
一来一回之间,院企互信振荡下行,技术转化止于产权交易。“长此以往,一些科学家会把技术‘当孩子’,不愿轻易拿出来交给企业做产业化。”杭光所理事长张龙说。
一方面是硬科技专业性强,转化难度大,企业难买单;一方面是研究者与使用方搭不起“信任之桥”,让前沿技术“出了校门却无处落地”。
“因此,硬科技成果转化初期应由科学家创业主导完成。”张龙是研究光电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也曾有多次创业经验,对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痛点,他颇有心得。
科学家创业并非易事,有数据显示,科学家创业成功率仅2%~3%。提高转化成功率,需要选对适宜创业的科学家团队和高成长性的技术,“人剑合一”才最有效。
遴选成果是一门手艺活——“技术的核心工艺要有高壁垒,企业才有长期竞争力,技术又不能太超前,不然市场无法做配套。”张龙说。
为此,杭光所设立技术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全职引进多位光电领域知名研究和应用专家、投资专家,通过专家选种,全面考察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度、稀缺度、技术壁垒高低、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市场成长性等转化价值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的技术能力、市场洞察力等“靠谱度”,确保选准“人”与“剑”。
引入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齐红基做氧化镓单晶材料;协助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蒋仕彬回富阳老家创业做激光制造;邀请曾参与中国空间站冷原子钟相关项目的设计师屈求智全职创业量产冷原子钟……
4年多来,杭光所集聚全球光电科技高水平成果及技术团队,吸引近30位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走上硬科技创业之路。

“带枪入队伍”

将科学家创业团队变为“六边形战士”

记者梳理发现,科学家与创业者之间,存在着一条思维模式与能力特点的鸿沟——优秀的科学家通常聪明、执着、好奇心强,具备过人的技术远见;成功的创业者则往往敢冒险、能管理、会融资、懂运营,拥有卓越的应用远见和能感知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
科学家创业,需要建立对市场机构的信任、补足思维模式的短板并配齐创新转化要素,让科学家所在的创业团队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六边形战士”。
杭光所在“数据(科技成果)”背后建“算法(科创生态)”,以技术专业性与天使资本投入打动科技创业团队,再以个性化投后管理,帮助科学家转思路、理市场、搭体系、把节奏,陪伴企业迈过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同于市面上多则几十页、上百页的天使轮投资协议,杭光所给创业团队提供的协议只有薄薄一沓。
从50页压缩到30页,再压缩到15页……杭光所副所长汪争说,杭光所在制定投资协议时,充分考虑科学家的人性特点,以帮助科技创业团队创好业、创对业为目标,与创业团队反复迭代讨论,只保留核心条款,赢得创业者信任。
杭州嘉悦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说,他对签订这本投资协议有很深的印象,“我在创业前几乎没接触过投融资业务,杭光所知道我们有困难,就逐条给我们分析讲解条款的设立目的,降低理解门槛,甚至说‘如果未来出现不可调和的问题,也可以取消条款,目的是要把项目做成’。”张鹏说。
搭建“信任之桥”是踏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杭光所观察到,科学家创业者在技术上“长板特别长”,但创业所需的市场远见、冒险精神、危机意识,乃至管理、运营、融资等方面也“短板特别短”。帮助科学家扬长板、补短板是杭光所的重要职责之一。
屈求智说,在创业初期,自己也曾用科研视角看市场,“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创业很容易陷入‘别人借灯,你给人家一个太阳’的局面,认为自己的技术过硬,什么产品都能做”。
转成果,要先转思维。为让科学家创业“少撞南墙”,杭光所“带枪入队伍”,天使投资科学家,以模块化、定制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体系为核心,领团队走产业、看市场、理技术、定方向,做科学家创业的天使合伙人。
“杭光所会安排专业人员对相关产业市场进行调研,协助梳理出商业计划书,找到适合技术的应用场景。”凯瑟斯相关负责人说。
在杭光所的帮助下,凯瑟斯确立了高性能商业冷原子钟和特种波束原子钟两款产品,利用激光冷却原子技术,将星载冷原子钟降维应用到商业领域。
迎着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风口”,凯瑟斯成立不到4年,已走过了从应用研发到量产的快速发展。
近日,工人们正在位于杭光所科创园的凯瑟斯生产车间,加紧建设全球首条商业冷原子钟和波束芯片原子钟专业生产线。据了解,产线建成后,凯瑟斯预计将拥有年产冷原子钟百台和波束原子钟万片的生产能力。
从学术思维转变为产业思维,张鹏也深有体会,“杭光所帮我们认识到,不同于做科研时追求开拓性,做成果转化要能满足市场需求,保证产出稳定性,产品性能好只是优势之一。”张鹏说。
在创新要素配备方面,杭光所已构建起投融资平台、内生态内部企业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平台、产业资源平台、外生态外部企业平台、共性设备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科创CEO特训平台等八大平台,打造科学家创业的“科创天猫”孵化模式。
杭州银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仕彬说,企业政策扶持、人才落地、产业项目申报都由孵化平台的精准投后服务团队统筹完成,让企业不再把申请科研经费当成目标,专注技术长板,聚焦市场应用。
截至目前,杭光所培育孵化的企业中已有18家高质量完成下一轮社会资本融资,实现了3~25倍的估值增长。
在受访专家看来,一些地方产业基金是做存量“摘现成的果”围绕现有项目做配套,杭光所专注做增量,从硬科技创新价值出发,耦合市场化的各类生产要素与服务,让科技成果“先长成果树”。
杭州光机所:做“最懂科学家”的科创孵化器
图源:富阳日报

以“人性特征+价值增长”建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创业者“自己的事”,也是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产业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同的事”。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需要不同主体相互耦合,共用一种“语言”交流。
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主体之间存在耦合之难——科学家关注技术本身的前沿性;高校/科研院所追求最高指标的科研成果与学科排名;投资机构/产业机构重视营收和营收增长;地方政府的思考逻辑则是以GDP、税收、就业情况为重。
为打通硬科技创业堵点,杭光所以不同主体的人性特征和价值增长规律“做桥梁”,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耦合,缩短成果转化与营收之间的距离。
瘦高个子、黑框眼镜、Polo衫,今年33岁的杭州恒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阳谈起公司业务来,既有身为“理工男”的技术洞见,也有创业者的市场思考。
张阳是上光所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他先是在华为做过几年产品开发工程师,2020年,在研究生导师的引荐下,他来到杭光所参与创立公司担任总经理,与同课题组的博士生导师搭档,致力于将红外光学技术投入应用转化。
“导师做大股东/CTO,学生做运营/CEO”——杭光所孵化硬科技企业倾向于设置“黄埔军校”式合伙人体系。
“这是基于科学家人性特点做出的判断。”张龙说,学术体系内杰出的科学家群体大多无法全职投入创业且缺乏产业落地经验,选择有技术应用经验的学生运营企业,双方有信任基础,也一定程度上补足科学家自身的创业短板。
从科学家的长板与短板出发,杭光所将科学家群体的创业特点融入企业股权结构设置、创业节奏把控等孵化全流程中,做“最懂科学家”的科创孵化器。
运用人性特征和价值增长规律“做桥梁”,杭光所不仅“懂”科学家,也“懂”高校院所、“懂”投资机构、“懂”地方政府。
例如,杭光所发现,在科研成果与高校/科研院所剥离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为规避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倾向于让创业者一次性买断发明专利,但初创企业往往难以负担巨额的买断费用,双方的交易难以达成,陷入停滞。
为解决难题,杭光所先出资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专利,再请第三方评估作价,通过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将成果转移给企业,让三方共享“转化之果”。
据了解,截至目前,杭光所已通过多种形式申请/转化知识产权700余件,在多项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实现商业化突破。
针对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科创孵化机构引入高端人才,持续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诉求,杭光所与富阳区政府商议以“引入社会资本数量+成长型企业数量”代替“招商引资水平+人才引进数量”的考核机制,既能有效促进区域科创生态逐步建立,也为杭光所自身争取了更多发展空间。
对于市场投资机构对技术洞见不足,无法判断前沿技术转化价值的难题,杭光所以自身雄厚的科研功底为担保,做投资机构不敢投、不愿投的早期天使轮投资者,严选优育创业团队,让投资者对硬科技企业看得见、信得过。
目前,杭光所组建的光电创投基金,已完成首期及二期数亿的社会资本募资,科技金融能力持续增强。
杭州市富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面上有许多科创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也具备相似的科创生产要素和发展模式,杭光所科创孵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抓住了“人性”的“牛鼻子”,让科学家成为创业者,让各类创新要素紧紧耦合在一起。
站在杭光所科研综合楼高层,可见落地窗外山川秀丽,烟雨缥缈。600多年前,这里曾孕育出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引得文人雅士集聚醉心于此,如今,“最懂科学家”的杭光所招贤纳士,滋养一方科创沃土。
张龙说,杭光所的价值不仅在于孵化出的几十家光电领域的硬科技创业企业,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算法(科创生态)+数据(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的科创孵化模式。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垂直领域涌现出自己的‘杭光所’,真正让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没那么难。”张龙说。
来源:《瞭望》2024年第31期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