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封面论文 | 多模态矢量光场的三维空域调控

2022年第1期《光子学报》推出创刊50周年系列专题之“光场调控及应用”专辑。该专辑由山东师范大学蔡阳健教授和南开大学陈树琪教授担任组稿专家,邀请国内光场调控领域知名研究团队撰写了高水平综述和研究论文13篇,同时还遴选了13篇自由来稿。点击访问专题:“光场调控及应用”。

本期封面论文来自南京大学王慧田教授和丁剑平教授课题组,概述了近年来三维多模态矢量光场的研究进展与相关空域调控方案。

Image

高源,丁剑平,王慧田. 多模态矢量光场的三维空域调控(特邀)[J].光子学报,2022,51(1):0151101

Image

一直以来光明都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近代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里行间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而对光明的不懈探索、精确调控与合理利用,则是属于科研工作者的浪漫征途:从均匀相位分布的基模高斯光束到具有不同振幅、相位与偏振模式的复合光场,从单个二维平面调控延伸到了三维空间传输演化研究,从经典柱对称分布变化到了具有不同对称性的三维结构,在研究者的奇思妙想与悉心求证下,不同空间构型的多模态光场应运而生,构成了这夜空中的漫天璀璨星辰,照亮着光场调控领域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道路。

Image

作为能够反映光场电矢量具有振动偏向性的属性参量,偏振一直以来都是光场空域调控中重要的研究对象。相较于标量光场,偏振呈现非均匀分布的矢量光场强调了此种振动偏向性存在空间差异,其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代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提出的柱对称电介质波导模式;随后研究者于1972年在实验上首次获得了局域线偏振态沿径向与旋向分布的柱对称矢量光场;2000年通过对高数值孔径条件下柱对称矢量光束的聚焦特性探究,进一步发掘出矢量光场在紧聚焦领域的应用价值。一系列偏振相关新效应的发现,使得矢量光场研究领域急速升温。此后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矢量光场,发展了诸多应用场景, 主要在量子信息、粒子加速、单分子成像、 非线性光学、光学微加工以及光学微操纵等诸多领域,调控范围与对象大多局限于单个平面的单一偏振参量。

近年来,随着矢量光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对矢量光场的模式调控不应当局限于偏振态这一单一参量,其振幅、相位模式的变化同样会对矢量场的空间构型、偏振分布以及传播特性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众多应用领域中针对矢量场二维平面模式的解析与调控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研究人员需要确切掌握矢量场在三维空间中的参量分布及其传播聚焦特性,包括振幅、相位、偏振三个基本参量与奇点、能量、角动量等复合参量,更希望能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控。

论文概述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三维多模态矢量光场的研究进展与相关空域调控方案,第一部分简要总结了偏振椭圆、斯托克斯参量与庞加莱球三种基本偏振态表征方法,介绍了几种近年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提出的几种新型庞加莱球,这类几何表示丰富了偏振态表征手段与物理内涵。如图1所示,其上不同点对应不同类型的偏振态分布。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几种近年来提出的旨在提高生成效率、实现装置紧凑化的新型腔外矢量光束生成方案,这些方案都基于正交偏振基矢的相干叠加原理,根据核心调控元件的尺寸与调控特性不同,可实现不同尺度下的偏振态操控:利用数字化电控元件空间光调制器可实现微米量级的偏振态调控;利用超表面则可实现纳米尺度的偏振态控制,如图2所示。论文第三部分较为完整地概述了三种对三维空域多模态矢量光场进行调控的原理和技术:傅里叶相移法、轴上光强与相位调控法以及三维焦线轨迹调控法。三种方法皆要求参与光场合成的正交偏振基矢光束在调控区域始终满足共线合束条件,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目标光场。傅里叶相移法一般针对多个互不干扰的独立目标平面如图3(a)所示,轴上光强相位调控法适用于贝塞尔等具有传播不变性质的光束如图3(b)所示,而三维焦线轨迹调控法的应用前提则是需要已知目标焦线结构分布的参数方程如图3(c)所示。为了满足更多的实际应用需求,在适合条件下可将傅里叶相移法分别与其余两个调控方案配合使用。论文第四部分回顾了多模态矢量场在光学微操纵中的应用进程,强调了进行三维矢量场多模态调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后续值得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如图4所示的、具有拓扑结构的特殊矢量光场,有望成为光场调控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Image

图1 偏振态在经典庞加莱球与新型庞加莱球上的表示

Image

图2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实现微米尺度光场偏振态调控与利用超表面实现纳米尺度偏振态控制的新型矢量光场产生方案 

Image

图3 三种常用三维空域多模态矢量场调控方法的原理示意

Image

图4 具有典型拓扑结构的矢量光场:莫比乌斯带 (Möbiusstrip)与三叶结(trefoil knot)

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光场调控与应用实验室,现有教授3人。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光场调控、信息光子学、非线性光学、光学微操纵、新型激光器件等。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

作者介绍

Image

高源 (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丁剑平教授。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矢量光场调控与光学微操纵,硕士与博士就读期间参与了“空域分形光场的调控、新效应及其潜在应该用”、“三维矢量光场的生成、调控、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等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

Image

丁剑平(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光学教学理事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光子学,研究兴趣包括:光场调控及其应用、光学微操纵、光学干涉计量、衍射光学与数字全息,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Image

王慧田(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光场调控、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器件等以及计算物理方面研究。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等奖项。曾任第六、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监事、《Chinese Physics Letters》副主编、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Optica, Nature Physics, Nature Chemistry, Science Advances, 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国际性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