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Menu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撰稿|课题组供稿

导读

涡旋光束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涡旋光束凭借在光学操控、通信及量子处理等领域的潜能受到广泛瞩目。然而,涡旋光束的实际应用受制于光学角动量(OAM)依赖的光束扩展:随OAM增加,光束的尺寸以及发散角相应增大。这一问题显著限制了其在空间模式复用通信、光纤数据传输和微操控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光通信中,尽管理论上具有OAM的涡旋光束能提供无限的正交通道,拥有巨大的数据传输潜力,但OAM阶数增加导致的传输尺寸及发散角的增大,将导致接收功率损失的上升以及模式间串扰的扩大,从而严重限制通信带宽。因此,传统涡旋光需要扩大接收端以适应更多通道,使得系统复杂度及成本剧增,为实际通信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克服传统涡旋光束的OAM依赖传输行为,近日,南京大学的丁剑平教授和王慧田教授团队最近研发出一种新型涡旋载波模式,称为等传播涡旋光束(Iso-propagation Vortex Beams, IPVBs),它展现了与OAM阶数无关的传输行为(传输尺寸和发散角),有效解决了传统涡旋光束随OAM发散的限制[1]。进一步,研究团队从能流的视角解析了这种OAM依赖发散局限的根源,并通过角谱工程联合强度传输方程、在傅里叶空间对涡旋场进行能流重构,显著提高了等传输涡旋的传输鲁棒性和传输效率 [2]。

研究内容

1. 等传播特性的生成 
为解决涡旋光束传输行为与OAM阶数高度相关的问题,前人提出了“完美涡旋”概念,即具有与OAM无关的涡旋尺寸。然而,完美涡旋仅在单一横向平面上展示与OAM无关的尺寸;由于发散角仍高度依赖OAM,完美涡旋一旦离开该平面,此“完美”属性即失效(图1a-c)。因此,这些涡旋更恰当地被称为“二维完美涡旋”。在本项研究中,通过对传统的拉盖尔-高斯模式的径向指数进行精细配置,研究团队成功地生成了基于拉盖尔-高斯模式的等传输涡旋光束,其光强最大的最内环传输尺寸和发散角均与OAM阶数无关——等传输特性[1](图1d-f)。这一发现有效克服了传统涡旋光束的局限,首次实现了在自由空间传输中的全方位“完美”,即“三维完美涡旋光束”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图1:(a-c)具有OAM依赖传输特性的完美涡旋;(d-f)具有OAM无关传输特性的等传输涡旋[1]。

基于拉盖尔-高斯模式的等传输涡旋光束在其等强度最大的最内环/主瓣上保持等传输特性,也是信息通讯、微粒操纵、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应用场景的主要作用区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具有等传输特性的最内环涡旋的应用效率,降低旁瓣能量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局限,研究团队通过角谱工程和能流调控的结合,实现了拉盖尔-高斯模式旁瓣上原先向外的径向能流向内反转(图2),使得外围旁瓣的能量在传输中自发的被泵入具有等传输特性的最内环,可使最内环携带的能量超过光束总能量的85%(图3),极大的提升等传输涡旋光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能量效率[2]。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2:传统涡旋具有向外的径向能流(m-p),等传输涡旋具有反转向内的径向能流
(q-t) [2]。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3:第一行:具有OAM依赖传输特性的传统涡旋;第二行:基于拉盖尔-高斯模式最内环的等传输涡旋;第三行:旁瓣径向能流反转向内流入主瓣后的等传输涡旋光束[2]。
2. 显著增强的传输鲁棒性
研究团队发现,在能流反转旁瓣得辅助下,等传播涡旋光束在遭遇障碍物破坏或其他扰动时具有自我重建的能力,并阐明了其自我重建的物理机制和能量流动规律[1](图4a-b)。除了受到损伤也能保持结构完整,径向能流逆转向内的等传播涡旋光束即使在衰减介质中也能持续保持稳定强度[2](图4c-e)。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4:(a-b)等传输涡旋受到损伤自发愈合过程;(c-e)区别传统涡旋在衰减介质传输中光强会衰减,等传输涡旋在衰减介质中可以保持稳定的强度[2]。
在地表与星地的长距离自由空间光通信中,大气湍流的影响不可避免。研究团队对等传输涡旋与传统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由于OAM无关的传输特性,等传播涡旋在相同大气湍流扰动下,相较于传统涡旋光束受到的模式散射更少、更均匀,显示了在实际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潜力(图5)。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5:传统涡旋和等传输涡旋经过湍流之后的(a-c)复场分布,(d-e)剩余模式强度与串扰矩阵[2]。
3. 应用探索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Junsuk Rho教授评论到[3]:“此项工作是光场调控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克服了传统涡旋光束的局限性。等传播涡旋(IPVs)被设计为在不同的光学角动量模式下保持恒定的尺寸和扩散范围,显著提高了其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效率和实用性。作者通过理论阐述和实验结果,证实了等传播涡旋在传输动力学、障碍恢复能力以及在大气湍流中减少的模式散射方面的优越性。这些特性预示着等传播涡旋将成为未来高容量光通信网络的有力解决方案,并且有望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显微镜技术、计量学、量子信息处理以及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等多个领域。”
具备OAM独立传播特性和卓越鲁棒性的等传播涡旋光束,为成像、显微术、光通信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为此,研究团队探究了等传输涡旋光束在不同领域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如,光通信领域的案例研究表明,等传输涡旋光束能提供比传统空间复用方法更广泛的数据通道(图6),实现信息容量的300%至808%的显著提升(图7)。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6:(a)高阶的传统涡旋由于传输尺寸和发散角过大而难以被有限尺寸的接收器接收;(b)任意阶的等传输涡旋都具有相同的传输尺寸和发散角,可以被有限尺寸接收器高效接收。[1]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7:不同空分复用技术所能提供的信道数Q。[2]
进一步,角谱工程可以为等传输涡旋提供新的轨迹定制维度,有望将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场景从视线内(line-of-sight)推广到非视线内(non-line-of-sight)的光连接(图8)。等传播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扰动下,相较于传统涡旋光束受到的模式散射更少、更均匀,有望成为下一代超大容量星地通信载波(图9)。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8:左图:抛物轨迹、类Airy光的等传输涡旋光束;右图:在非视线链路中使用具有可定制轨迹的等传输涡旋光束的概念图,其中接收器被障碍完全遮挡。[2]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9:基于等传输涡旋光束的下一代星地通信概念图。[1]
4. 调控范式转变启示:
与常规光学研究主要依循的“自下而上”的基本方法不同(图10绿色箭头),该研究团队直接介入内部能量流动的调控,从内而外、精确地操纵动量空间中的电磁动量密度或坡印亭矢量。通过直接调节和重新分配传统涡旋光束中的径向内流,成功研发了具有OAM独立传播特性和鲁棒增强传输动力学的等传播涡旋光束。这种将内部能量流动的直接调制置于核心位置、从根本上重新概念化光场设计的新视角,为光场的更为全面和整体化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如图10中的蓝色箭头所示。

Adv. Photon.封面&Optica|南大丁剑平教授/王慧田教授团队——等传输涡旋的生成、调控及应用 

图10:传统光场调控范式与新的能流导向调控范式对比。[2]

附录

南京大学丁剑平教授和王慧田教授为该部分研究工作[1, 2]的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生严文翔为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的第一研究单位。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A1406903、2022YFA1404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74307,12234009,12274215)支持。
相关文献:

 

[1]. Yan, W. et al. Iso-propagation vortices with OAM-independent size and divergence toward future faste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dv. Photon. 6, (2024). (Cover Paper and AP Highlights)

[2]. Yan, W. et al. Energy-flow-reversing dynamics in vortex beams: OAM-independent propagation and enhanced resilience. Optica 11, 531 (2024).

[3]. Cherry Park, Junsuk Rho, “Iso-propagation vortices: a breakthrough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dv. Photon. 6, 030503 (2024).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旭为光电所有。